盐津夷都“乌蒙王府”传奇 2016-8-15 昭通热线网 分享
昭通新闻网讯(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朱德华 朱鹏)紧邻水昭(水富到昭通)高速路旁边的盐津县普洱镇,有座美丽的大山,叫夷都山。夷都山,因山美、水美而神奇,更因发现“乌蒙王府”遗址和乌蒙王疑冢而传奇。 夷都彩色梯田美如画 从普洱镇到夷都山,公路蜿蜒崎岖,绵延10公里,5公里爬坡路段,坡度较大。今年5月,我们乘车沿着弯曲泥泞的盘山公路来到夷都山。汽车从普洱镇出发,经雷坪路一路爬升,行至二三公里处,眼前呈现出漫山遍野的彩色梯田,我们被这迷人的景色深深吸引住了,连忙让师傅停车拍照。走进梯田,油菜花已经大部分凋谢了,超过人高的油菜挂满了果实。 汽车继续往山走,我们打开车窗,不停地往外张望,夷都山随处可见蜿蜒起伏的梯田,绿中透着金黄的油菜,在微风的吹拂下,泛起一层层的波浪,让人眼花缭乱。随行的当地干部告诉我们,现在油菜花已经开过了,油菜花盛开的时候,这里的景色更加让人流连忘返。
“乌蒙王府”遗址突现夷都山 爬行10公里,我们到达了夷都山中部突然隆起的一个山丘。山丘上呈一个近似平地的缓坡,中心地带在夷都山石马埂。历经沧桑风雨,现在只剩有遗址,遗址面积3500平方米,中心是一片用石板镶嵌的平整光滑的台面,地表遗存物有柱础35个,其中最大的直径55厘米,厚15厘米,圆边浮雕云纹。民国盐津县志记载“相传为夷人都城”。随行的当地干部告诉我们,这就是传说中的“乌蒙王府”。 “乌蒙王府”遗址背靠夷都山主脉。站在“乌蒙王府”遗址正厅中轴线上环顾,左右两边的山环抱着凋零的“乌蒙王府”疑似遗址,两山山脉同时向前延伸,在右前方交汇,左山超过右山继续往前走,但我们的肉眼再也看不到它远去的地方。 在夷都山“乌蒙王府”遗址上,环顾四周,四周的山连为一体,紧紧环抱着“乌蒙王府”遗址这个夷都山中部突然隆起的山丘,这个位置酷似一把偌大的椅子。夷都山的主峰犹如这把椅子的靠背。俯瞰夷都山的彩色梯田,在阳光的朗照下,显得更加褶褶生辉,让人油然而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乌蒙王府”遗址考古 2013年4月17日,夷都山发生了一件全国关注的事情——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何金龙透露,位于川滇交界处云南省盐津县普洱镇夷都山“乌蒙王府”遗址于日前启动发掘工作。 此次挖掘主要是为了确定传说中的夷都山“乌蒙王府”是否是历史上真正的宋代“乌蒙王”王府遗址。据当地干部介绍,2013年的首次发掘,初步清理出“三重台”式的建筑遗址。三重台是古代常见的建筑模式,一般依山就势而建,三级台阶逐级升高。此次发掘发现的三重台建筑仅存台基和部分通道、走廊。此外,挖掘整理中还发现部分明确时期的瓷片、瓦片,以及数枚清代铜钱。何金龙说:“首次发掘,未发现能断定遗址年代的直接证据,还不能断定此处就是真正的乌蒙王府,要获得确凿的证据,还需进一步向下发掘。” 乌蒙王疑冢被盗一空 “乌蒙王府遗址”上行数十米,矗立残墓,传说这就是乌蒙王阿杓的墓。墓前壁已毁,墓内空空,墓碑高157厘米,宽78.5厘米,碑面无文,但有碑石风化的痕迹,是经千年风化碑文脱落了,还是怕被盗而故意不可碑文,已成为千古之谜;半圆形碑帽高60厘米,宽110厘米,浮雕为二龙抢宝图案,墓前左右竖立石马、石羊、石狮各一对,线条粗犷,技法娴熟,造型生动。 2013年首次发掘,据考古专家何金龙向媒体透露,乌蒙王墓在上世纪90年代被盗后,已遭洗劫一空。在不远处的小洞大坟包,有其后裔,世袭冠带耆老将军指挥使罗××古墓,泥土堆垒,高大雄阔,用条石砌成圆丘形,碑高209厘米,宽82厘米,碑文损坏,仅存“罗××之墓”,“明正德十三年”等文字。乌蒙王阿杓古墓下面不远处,还有明佐乌蒙军民府事镇远将军指挥使罗西湖古墓,也为土堆,碑高166厘米,宽80厘米,有云纹、花草图案。按碑记,罗西湖籍贯江西,明代钦赐乌蒙军民府镇远将军指挥使,墓碑立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 乌蒙王传奇 乌蒙王,一个耀眼的昭通历史符号。乌蒙王府,一个蕴含几个朝代烟云的历史谜题。传说盐津县普洱镇夷都山,是宋代乌蒙王阿杓的故都。 那么,谁是乌蒙王呢?关于“乌蒙王”的故事,一直以来都存在颇多的争议。 一说,早在唐代,今昭通市昭阳区一带就活动着一个称为“乌蛮”的部落,到了十一世纪,它逐渐强大起来,号称“乌蒙部”。宋朝时期,该部落首领阿杓受封为“乌蒙王”。 一说,约公元七世纪中叶,世居碧谷江畔(今楚雄一带)的东爨乌蛮的一个支系,在部落首领的带领下,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他们渡过金沙江、牛栏江,翻越堂琅山、朱提山,追随着另一条大河的源流,穿越峡谷,走过石门,终于在关河两岸的山原、河谷中停下了迁徙的脚步。从此以后,窝棚、炊烟、烧荒的野火,鸣镝的响箭,东爨乌蛮的子孙,选择了曾经的僰人的故土,营建部落新兴的家园。在后来被书写的历史中,他们被称为“石门蕃”、“土僚蛮”、“秃老蛮”、“秃落蛮”,亦称之为“乌蒙”。 阿杓生活在北宋中后期,这一时期冗官、冗兵、冗费。农民不堪受压迫剥削,被迫揭竿而起。农民起义连年不断,统治阶级不得不哀叹:“今盗贼一年多过一年,一伙强于一伙。”阿杓是在“王安石变法”中被委任为王宣的副将。在军队中平乱后要选择封王者,除了大将就是副将。公元1074年,因平定乌蒙夷(今为彝族)乱,阿杓被封为乌蒙王,赐姓禄。 据《盐津县志》记载,乌蒙王阿杓原名罗星,为汉族血统,于1050年出生于江西吉安府汲水县的一个名门望族之家。其自幼习武,聪慧过人,长大后从军,任大将军王宣的副将,驻守西南边防戎州。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阿杓受封乌蒙王后,在俯临关河的夷都山上修建了乌蒙王城,阿杓死后,在夷都山留下了乌蒙王墓。” 说到“乌蒙王”,历史上给予了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极高的评价。根据记载,乌蒙王阿杓在位期间,汉彝苗各民族和平共处,乌蒙王国达到发展巅峰。此外,汉族血统的乌蒙王还带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耕技术和制陶技术,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交流。阿杓受封为“乌蒙王”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都在云南乌蒙王所驻地设置“乌蒙路”、“乌蒙军民府”等治所。云贵高原上的主要山脉——乌蒙山便因此而得名,且沿用至今。
责任编辑:张永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