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许昌日报 “80后”重症监护室医生杨亚娟 见证更多病人“走出”重症监护室 重症监护室里,杨亚娟与时间赛跑,为患者“续命”。 提到重症监护室,很多人觉得是有各种冰冷的治疗仪器和“滴滴”报警声的场所,是一个见证生离死别的地方。但在许昌市中心医院“80后”医生杨亚娟的眼里,这里是一个让人觉得有希望的地方,是其为之努力的抢救前线,更是守护生命的“绿洲”。十余年来,她见证了许昌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从医十余年,见证许昌重症领域快速发展 “我在重症领域工作了十几年,见证了它的改变。”8月22日,许昌市中心医院紧急医疗救援中心EICU主任杨亚娟说,从过去简陋的医疗环境到如今先进的设备和诊疗技术,许昌重症领域的发展史不算长,但是发展速度很快。“这种发展不仅指医疗技术突飞猛进,而且包含了老百姓对重症领域的印象不断转变。” 十年前的一个深夜,急诊室来了一位因消化道出血导致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尽管医生将各种止血药物都用上了,但仍然未能挽救病人的生命。“那个时候内心有深深的无力感跟挫败感,沮丧了好久。随着重症人与相关科室的努力,如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死亡率显著减少。”杨亚娟说,现在若接到一个呕血1000毫升、继发休克的病人,他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为病人做床旁胃镜,通过胃镜就可以止血。后续还可以通过做介入微创血管栓塞手术止血,或做外科手术、输血等进行抢救,短短几天病人就可以转出监护室到普通病房了。 此外,随着重症抢救流程进一步完善,抢救设备越来越先进,很多原来救不了的病人如今经过专业救治,不仅能活,而且活的质量明显提高。 医疗体系更健全,病人敢看病、能看病、看好病 在杨亚娟看来,随着“三大中心”(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的建设,许昌打造15分钟健康圈,急性心肌梗死及急性脑梗患者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就诊,通过绿色通道在“第一时间”得到手术救治,明显改善预后,死亡率明显下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十几年来,各个地区的医疗技术都在不断提升,地区间的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的分享,使得很多之前治不好的急重症,变成了风险很小的常规治疗。”杨亚娟说,随着各种流程的优化,疑难病症可以邀请国内专家远程会诊。“最近,许昌把全国各个领域的专家邀请来坐诊,让许昌老百姓不出许昌也可享受国家级的医疗服务,这样多好。” 这十年,随着国家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看病的流程简化了、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提高了、很多药都进医保了,因病返贫的故事越来越少。据杨亚娟介绍,以前开转诊证明一般是比较烦琐的,比如禹州的病人来许昌看病都得办转诊,但是现在许昌地区以内,甚至周边地市都可以不用办转诊直接治疗直接报销。国家构建的重大疾病医疗保障体系,挽救了更多人的生命,让病人敢看病、能看病、看好病。这都是老百姓实实在在能看得到、感受得到的。 病人的就医体验和环境越来越好,很庆幸见证许昌发展 这十年,许昌医疗事业发展迅速,引进了先进技术和仪器,病人的就医体验和就医环境越来越好。“原来急性左心衰合并呼吸衰竭的病人,若不及时抢救,呼吸心搏骤停风险极高,送到监护室后就需要通过气管插管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你想想咱喝口水呛着就很难受,气管插管是非常痛苦的。”杨亚娟说,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现在的心衰病人不用再气管内插管,应用无创的高流量呼吸机,像鼻塞吸氧一样就可以改善氧合,舒适度大大提升。 这十年,人们的健康观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养生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预防疾病、定期体检,更多人选择早发现早治疗,不但从心理上疏解了很多压力,而且更好地保障了自身健康。 这十年,医疗救助的方向也从能活命、治好病,转到关注病人愈后情况的追踪服务,及时给出建议。政府还建立社区老年人体检回访体系,定期关注居民健康状况。 “这十年,我很庆幸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见证了国家的发展、许昌的发展、医疗技术的发展。”杨亚娟说,她会一直坚守在这里,尽其身为医生的职责,在下一个十年里,见证新的发展。 本报记者 贾琪 文/图 来源:今日头条的作品,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图片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任何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