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记者在一家连锁餐厅内观察发现,餐厅内有部分菜品在下单后,厨师会从冷柜中取出一眼就能看出成品模样的面点、肉类,上蒸箱或者铁板上煎烤,加上配菜或淋上佐料后装盘上桌。由于该餐厅明厨亮灶,这些操作消费者都可以看到。但是记者在问及就餐人是否认可餐厅使用预制菜时,不少消费者表示反感,并且其中不少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吃的就是加工后的预制菜。对于餐厅使用预制菜的看法,记者随机采访了50名消费者,其中明确知道自己消费过的餐厅使用预制菜的有近40%的人,但在这不足20人中,知晓中式正餐品牌使用预制菜的则不足5人。 预制菜是指经过洗、切、搭配、加工,采取冷冻或真空等进行包装保存,消费者购买后只需要简单烹调的菜品。在标准化、便捷化和流水化的餐饮流程中,预制菜的使用极大提高了餐饮企业的加工制作效率,既能在短时间内制作出更多的菜品,又能精简加工流程和人工数量,极大地节省加工成本,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盈利空间。预制菜也符合餐饮文化快餐化的趋势,成为餐饮流程更方便快捷的重要推手。 在此背景下,预制菜市场规模也变得越来越大。有机构分析,2021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预计2022年至2026年预制菜行业的增速在20%至30%左右,有望成为下一个万亿元餐饮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约为4.7万亿元,预制菜作为原材料的使用,在整个行业规模中占有极高的比例,足以说明其受到了市场欢迎。不过,预制菜作为新生事物,随着规模的扩大,在突破传统制作方式、工艺和流程的同时,也会带来口感、价格和选择等消费权益问题,因而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建构并实施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势在必行。 一方面,此举关系到消费公平。“菜肴现做”与预制菜相比,在品质和口感上都有差异。使用原材料、慢加工和现制作的菜品“有锅气”,因而价格也就更高一些,反之,采用预制菜快速加工的菜品在价格上就低一些。消费者如果用“现做慢做”的价格,购置的却是预制菜加工的菜肴,明显有失公平,也损害了最基本的消费权益。 另一方面,此举关系到市场秩序。餐饮消费市场日益细分化,根据加工工艺和生产流程的不同,可以分为快餐和餐饮堂食等不同类型。快餐使用预制菜属于流程需要,也为业内外所公认,而餐饮店则并没有这种行业规则,恰是“菜肴现做”的传统工艺和消费信任,才使之获得了天然的价格优势。若未能进行明确告之,并基于原料和工艺作为基础确定价格,则有损市场公平环境和正常秩序。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对于菜肴是否使用了预制菜,消费者应当拥有知情权,并据此作出符合需要的选择,而不应因为信息模糊而导致权利受损。总之,构建和运用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重要而迫切。当前应尽快将这一事项提上日程,由主管部门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共同研究制定预制菜相关团体标准,出台预制菜提前告知制度,有效维护消费权益和市场秩序。 来源:今日头条的作品,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图片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任何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