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阐述]
天堂由宗教而来, 在宗教中天堂是灵魂升天后居住的地方, 一般尘世之人若怀有敬虔之信仰心, 一生无罪无垢, 即有可能进入此地, 于是,天堂就成了人世间的灵魂寄托地, 更是承载着活着的人心灵的美好向往和终极目标。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灵归宿, 也有属于自己的天堂, 他们的天堂是怎样的? 用这种不现实的提问, 不同的人会得到怎样的回答呢? 如果他们的天国世界展现在眼前, 又会有怎样的情景呢? 我通过访问不同的人对他心里那个天堂的描述, 再根据他本人的描述画出草图, 在电脑里为他制作呈现那个存在于想象中的世界, 把许多五彩缤纷的世界展现在大家眼前。
[作者介绍]
女,1978年出生在四川都江堰,2004年 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评委评语]
尽管有模仿的痕迹,但蒋昀格的《天堂》调查笔记依然为我们提供了中国人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在天堂里的真实反射:人们竭尽所能想像的至美之地,不过是另一个必须充塞着金钱、美女与各种奢侈品的物质仓库,以及可以更为便捷地帮助自己倾填欲壑的偶偈神灵。现实已经足够悲催,而天堂更加乏善可陈,甚至这种极度的贫乏更加令人绝望,因为那是断了后路、再无可续的贫乏。摄影师让被摄者自己描述,勾画草图,尔后以网游素材电脑合成出每一幅具体而俗艳的“天堂”,完成每一个普通人的“圆梦”行为——这种行为也恰恰是现实中正在各种公共媒介上疯狂流行的娱乐强档,而网游更是那个令人麻木的虚拟世界里心照不宣的通行证——其实,关于“天堂”的景象,在中国各种庙宇道观、乃至典籍画卷中都有乐此不疲的生动体现,蒋昀格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数字版本,这是另一条线索的暗指:数码技术可以轻易地制造三维逼真,却无法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添植哪怕小小的一抹新绿。因此,《天堂》的讽刺和揭露,不在幻化虚无,而在力透现实,这恰恰是摄影必须的立场——当然,也可以说《天堂》更像是一组视觉作品。需要指出的是,人物样本采集的丰富性和差异化有所不足,同时对于人物本身的影像处理比较简单潦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深刻性和说服力。 --李楠
【作品欣赏】
现代摄影网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