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热线网分享:
“青山庭院古镇,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第一家所在地的描述,让这里成为独具情味的古镇风貌。也正是浙江浦江旧日风光和此时的风貌。从浙江浦江县城东,沿着行驶10多公里的郑宅镇,“江南第一家”的牌匾门口悬挂。门前两旁书着“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十个大字。
每一个字几乎都在诉说着那已久远的年代,昭示那个年代所发生的动人故事,无论是怎样的跌宕起伏,或者历经风波,如今算是尘埃落定了。 这是一座规整的江南风格建筑,始建于元初,结构宏敞,风格古朴。如今的祠内高悬众多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也昭示着这里曾经的不平凡。 前厅及拜厅内是明初文臣之首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和玄麓元代摩崖石刻等古迹遗址近二十余处。 右手侧屋内放着大量的农业用具,这些在历史上有过重要作用的工具,如今安放在这里被展览,不得不说的是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
关于江南第一家店名号,据说在北宋时候,有一个叫郑淮的人与两位兄弟迁到浦江,人称“浦阳三郑”。郑淮的孙子郑绮就是十五世同居的倡导者和开创人,人称“同居第一世祖”。 郑绮肩负着振兴家业的重任,以学识充实自己,借“孝义”为宗旨治理家政。整个家族也在明朝初年,步入鼎峰。 而伴随着家族规模宏大,也有不少族人参与了朱元璋王朝各项政策的制定,而朱元璋出于治国的需要,也借鉴郑氏家族的治家实践,以便有效地控制政局。 虽然历经了风雨,后来也经过多次的修复,如今的江南第一家,虽然没有了过去的呼风唤雨,但是宅子依旧在,后人们却早已所剩无几,不由得有些遗憾。
园区之外象征九世同居的九座牌坊,在国内罕见,而这里之所以成为明代典章制诰的蓝本,有太多必然,也隐含着太多故事。 据传闻“靖难之变”中建文帝的去向,曾经在这里被收留,而也同样成为历史迷案之一的发祥地,寻找中或许答案就在其中。 门口左右两侧的鼓和钟,分别代表了惩罚与叫早的功能,即使是如今这些对于我们依旧有着重要启发。 无论经历怎样的巨变,在这里发生过15代同居生活,300年不分家,3000余人同吃一锅饭;173人为官,官位最高者位居礼部尚书,却没有一人因贪墨而遭罢官。 这些过去的辉煌,恐怕最令人难忘的是留下的家风家训造就了这份令热不可思议的传承,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反思,关于生活态度、道德修养、学识涵养,一切与人性文化有关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