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幸参与了两届“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的评选活动,集中看到1500组左右摄影师的影像作品。他们的整体思路、关注的视野与面向,他们之于新锐影像的理解、影像采集的方法,他们的现实诉求和内在的焦虑,都在这些影像当中一一显现出来。对于一个从事影像视觉形态研究和批评的人来说,这是极为难得的观察机会。而参与两次评选的现场经验,也让我有可能对这一奖项本身进行一番比较性的分析。借此机会,不妨来说说我对这一奖项的一点理解与评价,以及在本届评奖过程中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范顺赞 《现实给了梦想多少时间》
奖项的学术定位
一个独立的摄影奖项,必须要有一个学术层面的定位,独特的价值立场、关注的类型倾向、评选的具体规则、评选者的知识构成,以及相关的学理支持,都要在奖项当中体现出来。“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评选结果公布后,引发了国内摄影界许多朋友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热议的焦点,似乎集中在“新锐”这一概念上。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所谓“新锐”,在我看来,只是一个在各个领域被普遍使用的说法。用来作为一个摄影奖项的概念,意思无非是要在这个独立的摄影奖项当中,关注和推举那些在摄影的观念上有独立、新颖、卓越的思考,在摄影的语言形态上有独特而突出的视觉表现的摄影师。我想,这样的动机和通过一个奖项的持续运作及努力,对于激发国内摄影师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由表达能力,打破我们之于摄影窄仄而惯性化的理解,不断拓展影像表达的无穷可能性,会有建设性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锐”这一概念用于一个独立的摄影奖项当中,可以理解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不断打破常规,不断探索创新,不断拓展摄影关注的领域和深度,不断寻求摄影在视觉表达形态上的各种可能性的创造精神。小而言之,所谓的“新锐”影像,亦可理解为一种在关注的内容及深度,在视觉呈现的格局上迥异于过往和普遍流行样式的新的影像状态。
但在许多摄影人的理解当中,“新锐”似乎成了一个新的摄影类型概念,似乎跟纪实性摄影、商业摄影、沙龙摄影这样的概念处于平行的位置,这显然是一个不小的误解。在从事不同影像实践的摄影师当中,都会有一些摄影师在影像的观念、关注的对象内容、思考的视角和深度,以及在整体的视觉表现方式上异于他人,从而赋予他的影像作品一种独有的魅力,显现出独特的视觉风格。这样的摄影师,跟从事同一类型摄影实践的摄影师相比,显现出一种对表达的话题更为敏锐的洞察力与更加独立自由的把握能力,能够打破甚至颠覆固有的影像表达范式,找到属于自己的视觉语言,不仅让自己的影像具有了独特的内涵和视觉面貌,同时也丰富了影像表现的可能性,拓展了他所从事的某一类型摄影的现有格局。这样的摄影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锐”摄影师。
正是从这个认知角度出发,“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展”在征集作品时,并没有限定哪一类影像形态可以参评,其意图正在于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奖项,集合和检视各类影像形态当中的优秀作品,推举出那些在不同形态的影像实践当中卓有建树的新锐摄影师。评选的结果大家已经看到了,评委对这一结果的阐释和评述大家也看到了,摄影人对于这一结果的反应大家也通过各种媒介看到了,在此不必多说。我要说的是,一个奖项的运作,不仅仅是在考量摄影师的作品,同时也是在考量组织者的立场与智慧,考量评委的眼界、知识经验与学术判断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从希望这个奖项能够良性地运作下去,并持续地对摄影师的影像实践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角度来说,在第一届评选结束之后,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考虑,我个人以为,这个奖项的运行规则可以作一些调整,以使它的定位更为单纯和准确一些,更有针对性一些,毕竟任何一个奖项都只能解决某一类的问题,无法囊括一切包打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