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网_昭通热线网ztrxw.cn

昭通热线网广告位出租好餐具赚取积分
微昭通
发表于: 2019-2-8 12:32: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倒序浏览


小编推语

本文作者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的研究办法 ,选取改革  开放后出身 、取得高学业造诣 的农家子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随同 着这场漫长的阶层跨越之旅而生的庞杂 的情感体验。


文章来源:《青年研究》,2018年第6期

作者:程猛

编辑  :小糊涂

摘要: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家子弟的生活世界进行了历史考察。在此基础上,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的研究办法 ,探讨进入年夜 学的农家子弟的情感体验。研究发明 ,在攀爬教育阶梯的进程 中,农家子弟形成了庞杂 的、以“农村出身  ”为中心的情感结构; 既有被排斥的边沿 感、片面成长 的苦恼、陌生和疏离,也有自立的快乐、因高学业造诣 而生的骄傲、对底层人的关怀  甚至转变 的雄心。这一情感结构具有情境性,且随时空而产生 转换。在人生的不合  阶段,农家子弟面对自己的农村出身  可能表示 出不合  心态。

近年来,进入精英年夜 学①的农家子弟成为媒体和学界讨论的热点。对取得高学业造诣 的农家子弟来说,他们的求学历程一般都要经历从农村、县城、小城市再到年夜 城市的时空转换。这些成长历程随同 着庞杂 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本文以改革  开放后出身 、取得高学业造诣 的农家子弟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他们随同 着这场漫长的阶层跨越之旅而生的情感体验。

一、研究办法

进入精英年夜 学的农家子弟②一般都经历了漫长的求学历程。他们的情感体验嵌入于宏不雅 的社会结构傍边 ,关涉着辽阔 而绵长的求学和生命历程。但这些既弗成 能有固定的田野期待 人们去考察,也很难获得他们处于不合  时期的情感体验的即时反馈。

这些农家子弟来自各不相同的地区  ,这些地区  在经济成长 、文化气氛 、学校制度、家庭文化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别 。然则 ,我们基本上还是可以把他们看作同质性较高的群体: 属于同一个年夜 文化圈、怙恃 年夜 多以体力劳动为生、总体上都处于同一个高考制度的支配 下。因而,成长叙事( 即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回溯) 就成为探究这些农家子弟情感体验的适合 方法 。

(一) 自传社会学

默顿( Merton,1988 ) 最早提出自传社会学( sociological autobiography ) 的概念,认为“自传作者能够以他人所不克不及 的方法 检查 和回顾自我”。自传社会学的研究办法 早已应用于研究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社会中下层子弟( Ryan et al. ,1984 ) 。国内学者鲍磊( 2014 ) 也曾较为系统地介绍过包含 自传社会学在内的列传 研究办法 ,但基于自传的成熟研究还较为少见。

通过安排 课程作业( 11 篇)③ 、发出自传撰写邀请信( 9 篇) ④、向访谈对象发出邀请( 3 篇)⑤ 这三种主要方法 ,本研究共收集到进入精英年夜 学的农家子弟自传23 篇⑥。撰写自传并不是如布迪厄所说的“自掘坟墓”( 布迪厄、华康德,1998) ,但实际上也是一次冒险。在这个进程 中,人们会真正看见自己寻常生活中所无法触及的那一面。

(二) 深度访谈

成长叙事可以由研究对象“写下来”,也可以通过访谈“聊出来”。前者更具有自主性,后者则更为聚焦。本研究采取 深度访谈的办法 ,主要选取处于本科高年级以及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农家子弟作为访谈对象。在具体研究进程 中⑦,我们对改革  开放后出身 、进入精英年夜 学的20 位⑧农家子弟进行了深度访谈。每次访谈时长约为1-2 小时,最多时接近8 小时( 前后4 次访谈) 。

应该提出的是,作为质性研究,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和典范 性是弗成 回避的问题。本研究并非是对特定社会群体的统计学特征的研究,而是对其情感和意义结构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所追求的并非统计意义上的代表性,而是这些个案自己 在理解具体问题上的“典范 性”。

二、对农家子弟生活世界的历史考察

本研究中的农家子弟出身 于农村家庭,之后通过教育走上向上流动的人生途径 。对他们来说,选择是可能的,但却弗成 能脱离延续历史脉络的现实。对农家子弟情感体验的探究,离不开对他们生存处境和农村生活的体察。因此,有需要 对农家子弟的生活世界进行简要的历史考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是人们立身济世的两种重要思想资源。士年夜 夫入世则“居庙堂之高”,降生 则“处江湖之远”。这里的江湖之远自然也就是乡村了。文人墨客对乡村充斥 了美好想象。不过  一旦有了功名,成了念书 人,即便回到乡村,他们也年夜 多享受田园之乐,很少会成为贫苦农民。因而,他们实际上很难真正体悟到农村生活的另一面。

真正体悟到农村生活另一面的人们又经常 以缄默 不语的历史群像而涌现 。传统中国农民的生命牢固嵌入于土地之中,在由土地衍生而来的社会关系中生存。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紧密贴合。由于缺少受教育的机会和识文断字的能力,同时在政治身份上又处于底层,因而他们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更难以解脱 卑微  的生活境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年夜 范围 的土改使农民的生活涌现 了变更 ,他们发自内心地高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杨德广,2009) 。解脱 积贫积弱的状态、从农业国走向工业国成为其时 人们的迫切愿望。但也正因如此,城乡迅速对立  ,农民生活的改良 成了革命后的奢望。正是因为意识到农民生活境遇之苦,1953 年9 月梁漱溟在政协全国委员会第49 次常务委员会扩年夜 会议上做小我 谈话 时就曾说到:

今建设重点在工业,精神所注更在此,生活之差,工人九天,农民九地。农民往城里跑,不许他跑。人力财力集中都会 ,虽不说遗弃吧,不说脱节吧,恐若干 有点。然而农民就是人民人民就是农民,对人民照顾不足,教育不足,安顿  欠好 ,建国如此? 当初革命时农民受日本侵略者,受公民 党反动派凶横 ,与中国共产党亲如一家人,今日已不存在此形势。( 转引自杜国丽,2013: 32)

这就是 著名的“九天九地说”,由此还引发了梁漱溟与毛泽东之间的“雅量之争”。这场争论实质上是如何处理  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市民和农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梁漱溟认为,工农生活的差距有“九天九地”之别,不该 不知恩义 ,牺牲农民利益。但毛泽东很快就以强硬态度,用国度 工业化是年夜 仁政,只知道顾及农民利益是小仁政而强硬回击了梁漱溟( 杜国丽,2013: 31 -35) 。1955年,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需要 ”的指示。到了20 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年夜 范围 展开。一年夜 批城市青年进入农村,成为中国历史上颇为特殊的群体———“知青”。

农村青年不平  衡的心态源于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成长 上的巨年夜 差别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为城市和工业成长 所做出的牺牲难以估计 ,但同时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成长 差距却在日益拉年夜 。1958 年后实行的户籍制度明确区分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城乡居民身份带有“强烈的先赋性”( 孙立平,1994) 。农民为工业和城市成长 提供了源源赓续 的资源,但他们傍边 绝年夜 多半 人却都停留在贫弱的村落 。“1978 年中国非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凌驾 农村居民1. 9 倍,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 57 元,人均生活消费品支出69. 63 元,其中食品支出46. 59 元,占65. 8%。以恩格尔系数衡量,农民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韩俊,2009) 。所以仅仅从生活水平上看,农村青年不平  衡的心态很容易理解。

实际上,改革  开放前的城乡差别 不仅是生活水平上的差别 ,其背后是吃商品粮和自己从田里刨食的差别 。前者有国度 体制内的“工作”,而后  者只能算是“劳动”。即便处于同一个村落 ,也会因是否在体制内而生出命运的天壤之别。康永久( 2016) 曾这样描述处于国营农场和生产队这两种不合  制度情境傍边 的年轻人的命运差别 :

一种是全民所有制,属此系列的乃国营农场( 实际上是园艺场) ,其下又分不合  的工区。平时不种田,只种经济作物,主要有蜜桔、花生、雪峰梨、西瓜、茶叶。一种是集体所有制,属于此类的乃年夜 队-生产队。这是真正的农村,主要靠种田为生,也有自己的山和土。在这两部分  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身份限制。通婚不是没有,但由于存在身份鸿沟,经常只能“一家两制”。因此,虽然在农场和年夜 队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经济差距,但隐性歧视无处不在。……国营农场由于依然没有解脱 农业生产,在本地 还不是组成 身份差距的主要参照。依据 老一辈的人说法,村里很多多少 人最初也在农场,但实在受不了那份苦,后面就陆续回来了。在这里,存在着农业模式和园艺模式的差别 。农业模式有很多的自然成长环节,适合“懒人挑重担”。园艺模式则要求无微不至的通知 和无可替代的亲力亲为,在其时 只有有限的自动浇灌 和机械化时一直这样,自然会被某些人认为加倍 艰辛。因此,在农场人称农村人“田牯佬”“打牛屁股的”( 暗讽农村人只能傻傻地耕田为生) 的时候,农村人能反过来挖苦他们“山牯佬”“挖山土的”……属于农场的那些同学,有着更便利  的进城通道……在他们之上的是真正的城里人,是通过招工招干进城的那一批,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念书 人。农村人刻骨铭心的自卑,也就是在这一系列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制度实践中扎根的。

相比于处于强势位置 的人,处于弱势位置 的人总是对阶层差别 极其敏感。对其时 的农村青年来说,城乡差别 既在生活水平上披露 无遗,也最为强烈地体现在婚恋不平  等上。相比于城里人,出身 在农村的年轻人甚至到了情窦初开都不敢表达、通婚都难得一见的田地 。即便同样生活在农村,在国营农场工作的年轻人也要凌驾 身 产队的年轻人一头。在这样的制度环境里,试想有哪一个年轻人不会生出“刻骨铭心的自卑”,没有逃离农村的愿望?

在历久 重城市轻农村的成长 战略下,国度 通过工农产品  的不等价交换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改革  开放后,在念书 、参军  、招工之外,进城务工开始变得容易了。20 世纪80 年代以省内流动为主,到了90 年代年夜 量农民工开始流向东南沿海城市( 艾小青,2015) 。依据 国度 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4 年我国有乡村人口6. 18 亿,其中有2. 73 亿( 44%) 为农民工。⑨

在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围墙日益打破,这也使得生活于两个世界的人们愈发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差别 。就经济收入而言,“1978 -2009 年,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 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下同) 由1978 年的2. 57: 1 扩年夜 到2009 年的3. 33: 1……2014 年为2. 92: 1……虽然城乡收入比在缩小,但收入差距的绝对额仍在扩年夜 ”( 曹光四、张启良,2015) 。

改革  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产生 了巨年夜 变更 。当下中国农村也愈加显现出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商业气息。如今农家子弟的怙恃 也可以外出打工,脱离农业劳动。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解脱 不了底层劳动者的命运。本文所论述的农家子弟沿着教育阶梯向上流动的生命历程就是在这样一个印刻着历史记忆的社会空间中产生 的。

三、求学旅程中的情感体验

改革  开放以来,农家子弟在物理空间意义上的流动不再受到限制,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所引发的社会排斥依然存在。对通过教育转变 命运的农家子弟来说,随着求学阶段的演进以及学历的提升,他们在农村家庭与城市学校之间来回穿梭,其所置身的社会阶层、文化情境都处于更改 中。这种穿梭跨越了最显著的社会和文化区隔———农村和城市,连接着农家子弟的城市经验和农村经验、学校经验和家庭经验。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在两种社会结构和文化之间的来回切换。

(一) 隐匿的社会排斥

博格达斯( Bogardus,1933) 著名的“社会距离量表”( Social Distance Scale) 用以测量人们对种族接触的接纳水平 ,其中愿意“结成亲密的关系或通婚”属于接纳的较高品级 。当然,农村和城市的区分在性质上不合  于种族区分,但“二元户籍制度和经济社会成长 上的巨年夜 差距使得农村居民成了事实上的二等公民  ”( 秦惠民、李娜,2014) 。

周其仁( 2013) 提出,“中国虽然年夜 ,可以说只有两块处所 : 一是城市,一是乡村。中国的人口十几亿,也可以说只有两部分  人: 一部分  叫城里人,另外一部分  叫乡下人”。对农家子弟而言,农村出身  远不是婚恋时才遭遇到的以“只是不合  ”为名所掩盖的社会排斥。

有一个家境比较  好,家里似乎 是一个官。那个时候比较  喜欢打游戏,我又属于打得比较  好的,总能赢他,他就特别不服气。结果有一次似乎 是连赢了他好几把,他就有点怒了。他就说:“除了这个,你还有什么比我好?”他意思其实很明显,就是说无论是家境、长相各方面可能都比我好。我其时 还是挺欠好 受的,然则 他那个话我又没有办法  辩驳 他,他说的也是事实。所以我就觉得可能是有点屈辱的那种感到 ,就觉得很委屈,觉得年夜 家就是玩玩嘛,你干吗要这样呢,然则 又觉得别人那样,我又无力辩驳 。( T -M -5)

实际上,许多强制是隐性的,藏匿于社会文化与制度情境之中,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在流动的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以及进入精英年夜 学的农家子弟心里,城市化年夜 潮给他们留下了相似的被排斥记忆。熊易寒( 2008) 在其研究中所展示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中所感触感染 到的不安、恐惧与歧视更为鲜明。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儿童之间存在着一堵“看不见的城墙”。对农民工子女来说,种种社会排斥既基于身份或社会位置 ,又基于与身份牵连的经济位置 。“城里人看不起外地人,这几乎是孩子们的一个共鸣 ”( 熊易寒,2008: 44 -49) 。

不合  于处于城市边沿 的外来务工者及其子女,取得高学业造诣 的农家子弟却要进入城市中心,在农村家庭和城市精英学校的穿梭中感触感染 弥散在空气中的阶层差别 ,体尝种种隐匿的、不易言说却又真实存在的社会排斥。

(二) 片面成长 的苦恼

对农家子弟而言,跨入年夜 学之门是重要的时间节点,预示着“‘结构’和‘能动性’的症结 性相遇”( 威利斯,2013: 263) 。然则 ,对取得高学业造诣 的农家子弟而言,精英年夜 学也显然不是为他们而准备的世界。

年夜 学的班级给人的感到 很不一  样。即使拥有同一个建制,我们似乎也不是十分熟悉。我们不再拥有“同桌”的概念,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认识身边的同学; 下了课不会再像早年 一样追逐打闹,似乎 短短的一个暑假就转变 了我们的个性,变得“成熟稳重”起来; 脱离了高中老师的管束 ,手机成为了加倍 亲密的伙伴,一下课几乎所有人都在玩手机……我不得不认可 ,即使到了今天,我依旧不喜欢这样的转变 。( Z -F -8)

农家子弟对年夜 学生活的适应可能更为艰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从中小学到年夜 学所产生 的文化和制度环境的转换。我国绝年夜 多半 中小学都坚持 着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度⑩,班级里的人数、教师、同学关系相对稳定。班级不仅是学习场合 ,也是社会关系场,或者说是人与人产生  连接、进行联合生活的场合 ( 康永久,2016: 239) 。在这个关系场中,尽管每个学生的身份都是多重的,但造诣  始终是班级运转的中心,也是个别 获得尊严和认可的不二  秘诀 。

而进入年夜 学后,班级概念逐渐弱化。年夜 学不再有固定的教室,交往范围  急剧扩年夜 ,个别 之间的异质性增强,班级和学校的运转也不再以造诣  为中心。围绕造诣  的讨论也经常 只是在考试和评选奖学金前后才会产生 。在运动会、篮球赛、班级及社团活动中出彩,往往更能获得同辈群体的认可。

对农家子弟来说,苦修式的学习方法 曾经是助飞的同党 ,“底层文化资本”曾经绽放出它的力量( 程猛、康永久,2016) 。可是,一旦跨入新的情境,曾经的同党 也可能蜕变为负重。

年夜 学阶段涌现  出来的是你前十几年累积的一个总和,你的谈吐、见识和能力在年夜 学阶段得以外现。像我,硬性上,一个是分数; 不雅 念上,我们一心扑在学习上,那他们( 家境好的同学) 可能会有资源让他们把精力放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学一些乐器舞蹈什么的……年夜 学的话,差距可能会被放年夜 镜无限放年夜 。( T -M -12)

相比于城市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对农家子弟的限制表示 在方方面面: 饮食、衣着、品味、眼界的局限、为人处世的局促,等等。正因如此,他们很容易不自信,既缺乏主动担负 群体领导者的勇气,也难以被认同为具备治理 能力。农家子弟往往担负 执行者的角色,难以成为受人追捧和存眷 的焦点。他们也逐渐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只适合学习。过分  专注学习往往会使他们的成长 比较  片面且不均衡。他们秉持着内在的羞涩,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劣势,体验着人情冷暖却又欠亨 人情世故,只能依赖于在制度化的情境中努力斗争 以求被动的赏识,缺少主动展示自己的经历和勇气。

在自传和访谈中,一些农家子弟也谈及对自己身体的不满———“长得不漂亮,也没什么气质” ( T -F -1) 、“不太会讲话,不太会穿衣服”( Z -M -23) 。事实上,农家子弟很难“长得好”。不少农家子弟要介入 家庭沉重 的劳作、缺少足够的营养、精神上也缺少闲暇、历久 处于应试压力之中。他们还需及早“懂事”,承担起作为家庭一份子所应肩负的道德责任( 程猛、康永久,2018) 。对农家子弟而言,身体上的不自信往往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也难以自如。虽然农家子弟身体上的不自在以及心理上的不自如都是“由于自己”,但他们却很容易在身心两方面都陷入苦恼中。

(三) 陌生与疏离

年夜 众高等  教育产生  于充裕 社会和消费社会( 刘云杉,2015) 。取得高学业造诣 的农家子弟既缺乏在充裕 社会和消费社会生活的经历,也没有在充裕 社会和消费社会中恣意徜徉的资本。他们很容易在物质消费上被边沿 化,从而产生  疏离之感,成为象牙塔里的陌生人。

即便能够跨过重重阻碍进入精英年夜 学,相比于浸润在充裕 社会和消费社会之中的城市中产阶层子弟,农家子弟依然受制于客不雅 的经济条件,在社会交往上往往陷入囊中羞涩的困窘,甚至还需要牺牲交往和学习时间去兼职赚钱。贫敝宅 境决定了他们即便顺利通过了高考的自力 桥,却还是很难成为无忧无虑的青春少年。有农家子弟自陈“走在校园里没有主人的感到 ,尤其不克不及 忘记的是年夜 一开始时那种卑微  到尘埃里的感到 ”( 秦惠民、李娜,2014) 。在访谈中,也有农家子弟谈起宿舍聚餐的“为难 ”。

同学出去聚餐,也很少跟着一起去,觉得那样太浪花钱 ……很多同学见了我,对我的评价是我仍然处于后高中时代。( T -M -3)

在初高中时代,农家子弟还可凭借学业优异所赐与 的荣耀赢得内在的骄傲。但这只是局限于学习领域。“单向度的优越”既掩护 了他们,又为他们在年夜 学的成长 制造了隐患。进入不以造诣  论英雄的年夜 学之门,如果没有在起初获得 有效指引,那么农家子弟就会很容易把交际局限在同伴群体之中或走向孤介 。即便他们切实其实 保有“出人头地”的雄心,也很容易失去发力的对象,找不到自我的位置,从而陷入迷茫之中。

当能力不足时,愿望就会让人痛苦。因而自惭形秽而后  逃避面对经常就成了这些农家子弟自我掩护 的不二  秘诀 。他们经常在正常的人际和娱乐活动中觉得 不安,在情窦初开中品尝恐惧,在对造诣  的焦虑和对胜利 的渴望中忘失落 了生活自己 ,从而陷入自我压抑傍边 。因而他们一旦面对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挫败,就必定 要蒙受 巨年夜 的痛苦。

四、“农村出身  ”及其庞杂 性

有研究者( 熊和妮,2016: 232) 曾感慨 ,劳动阶层的子女“在教育这条途径 上披荆斩棘,终于成为少数几个能够胜利 穿越荆棘的人。但当他们穿越荆棘之路时,他们却因为体无完肤 、血肉模糊而不克不及 优雅地站立”。不过  ,这一历程也并非完全是苦痛,它也有其明朗的一面。

(一) 自立、骄傲与关怀  

对农家子弟而言,上年夜 学是人生的重年夜 转折。尽管尝到了一路求学的艰辛,但他们同时也体会到了自立的快乐、取得高学业造诣 给自己和家庭所带来的荣耀与骄傲。

我刚来( 年夜 学) 的时候,我爸妈送我来。你知道我带什么吗? 就跟你以前在电视剧上看到那些古代人打包器械 的,用那个床单系上,你能想象吗? 背一个包盖,跟农民工进城一样,然后拉一个箱子。我一小我 ,我背着包,拉着行李箱。我不让我爸妈协助 ,我心想我要自立自强,我都上年夜 学了哈。我左手拉着拉杆箱,右手背的那个年夜 红色的铺盖,就开始走,从地铁站走到了S 年夜 ,就那么远。我爸妈就跟着我后面,我走得特别快,兴奋啊,走得特别快,特别自豪。( T -M -12)

唯一的骄傲就是一直在测验考试 自立……我爸妈的手机一直都是我买的……从年夜 一入学的那个十一开始,我就加入 家教部的培训,开始了长达4 年的家教生涯。第一份家教是坐公交快2个小时能力 到的一户人家,教数学,高二理科,每小时30 块钱。每次去都很紧张,但好在那时刚高考完,题年夜 多半 都还会。记得有一次做完家教就去物美买了两年夜 包器械 ,60 块钱全花完了,好开心。( Z -M -22)

我们家一直没有盖楼房,我妈经常跟我爸说,你看,就是有点开玩笑,别人家都盖楼房了,都比我们家房子高。然后我爸就说什么,别人房子比我们高,我们家文化比别人高。( T -M -5)

底层子弟接受学校教育就是“接受同化”“被这个制度所笼络”的进程 。依照 这种理解,底层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文化是断裂的,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底层子弟很容易就成为布迪厄口中“为其出身  和最初的经历经常觉得 极度不幸和羞辱 的本阶级的‘反叛  者’”( 布尔迪厄,1997: 46) 。但在农家子弟那里,他们对农村的情感 却要更为庞杂 一些。

我是会不雅 察、模仿。我觉得最实质 的器械 不是你买了什么,最实质 的器械 是自信,她们可能没有那种匮乏感。我觉得这2 年自己的变更 就是,一开始特别和曩昔 的自己,就是曩昔 自己成长的经历、家庭的经历那些过不去,要去抛弃,远离自己的原有的文化,去学习城市里新的生活方法 。我自己是那种很擅长去不雅 察的人,然后去不雅 察,看看别人生活方法 是什么样的,比如  你说的看片子 看话剧之类的,说实话我去听音乐会生生就是睡着了( 笑) 。然后生出各类 感到 是去学习去适应新方法 ,实在是太会装逼了,以至于我同事都以为我来自南方的生意人家、土豪家庭。估计  年夜 家不知道我为嘛会如此自信。当我每年过年回家或者寒假回家的时候,或者我打德律风 回家,产生 什么事情,其实很快给你拉回这个现实里去,你就是属于这个处所 呐。( T -F -4)

尽管有农家子弟表示  希望能够离别 曩昔 ,但这种离别 自己 就是铭记和在意。对更多的农家子弟而言,村落 抛弃不失落 ,也是无可抛弃的。在城市生活中,他们还是会对村落 保有深刻的情感,关怀 底层人的命运,甚至生出转变 的雄心。

我们宿舍有个城市里的孩子,他就特别反感秸秆焚烧,把年夜 气污染也归结于秸秆焚烧上。然则 对于我来说,那自己 是从古自今的一种传统的方法 ,烧麦子、玉米杆呀会发出一种味道,会觉得很亲切,很有归属感。你会不自觉地站在农村的立场上,而不是城市的立场上,不是污染环境的立场上。像我们宿舍那个城市的学生,他就很反感,说应该把秸秆焚烧的人抓起来,我就说你抓谁呀。( T -M -19)

你从土地中获得 那种滋养,获得的朴实的踏实的品质是随同 你一生的。这些在当今社会看来可能是不适用的…但我喜欢去折腾出自己的一番事业,将来想要找一些伙伴在农村创业,努力把农村教育搞好,把农村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之上,拓展格局  和眼界。可能有些另类,在常人看来,或者说不世俗。我感到 这背后还是一种责任在推动,包含 我和我的家人之间,也很少有情感 的表达,就是责任! 责任! ”( T -M -12)

尽管高学业造诣 深刻转变 了这些农家子弟的人生途径 ,然则 村落 和家庭还是漫游者的家乡 和安心之所,潮湿黝黑的土地、木讷而纯善的人们始终是他们内心深处的牵挂之地。

(二) 情感结构的不合  面向

在逐步攀爬教育阶梯、进入精英年夜 学、实现向上社会流动的进程 中,农家子弟产生  出一系列庞杂 的情感体验。既有被排斥的边沿 感、片面成长 所带来的苦恼意识、疏离和自我流放 ,也有自立的快乐、因高学业造诣 而生的骄傲、对底层人的关怀  甚至转变 的雄心。所有这些情感体验都深深植根于他们最初的阶层身份,即都与“农村出身  ”紧密相关。

威廉斯( 2013) 曾提出连接个别 感触感染 与社会结构、连接寻常生活经验与宏不雅 历史性结构变迁的概念———情感结构( structure of feeling) ⑪。他是这样描述情感结构的:

正如“结构”这个词所暗示的,它稳固而明确,但它是在我们活动中最细微也最难触摸到的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这种感到 结构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新的一代以自己的方法 对它所继承的那个举世无双 的世界作出反响 ,在很多方面坚持 了连续性( 这种连续性可以往前追溯) ,同时又对组织进行多方面的改革 ( 这可以离开 来描述) ,最终以某些不合  的方法 来感触感染 整个生活,把自己的创造  性反响 塑造成一种新的感到 结构。

在攀爬教育阶梯、实现向上流动的进程 中,农家子弟形成了以“农村出身  ”为中心的情感结构。这既是外在社会结构在他们内心的显现,同时也蕴含着社会行动者的能动性。这种情感结构不仅有压抑和隐匿的暗面,同时也展现出明朗的一面。情感结构不只是同人们的日常生活连接在一起,它自己 也是由特准时 空下的社会结构所造成的。每一代农家子弟都有自己奇特 的情感结构,但每一代农家子弟的情感结构又具有连续性。对出身 于不合  时代的农家子弟来说,“农村出身  ”所牵连的情绪、情感都有所不合  。这些留下的心理印记既有共通之处,同时也有时代和小我 生活的痕迹。

( 三) 农村出身  的隐与现

以“农村出身  ”为中心的情感结构具有情境性,随个别 身处的环境而变更 。熊易寒( 2008) 曾指出,“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同的形成是由事件驱动( event-driven) 的,冲突性事件激活了处于休眠状态的社会界限 ( social boundaries) ,使潜在的身份可能性转化为明确的身份认同”。在带有冲突性质的事件中,进入精英年夜 学的农家子弟对自己“农村出身  ”的敏感也表示 得最为明显。

我们实验室有一个特别嗲的妹子,成天自诩自己是市里的,是独生子女,有时候会说: “唉你们村庄 里那些事我都不知道”,就有时候会让我们觉得……我原先一直以来都不会把自己当成农村的,觉得自卑啊什么的,然则 这种人真的应该好好教训一下。( T -F -9)

有时候年夜 家说一小我 穿得特别土,就开玩笑说,你看你像个民工,或者说你就像个农民一样什么的,其实这个就是在上学的时候经常产生 的,特别是在前些年的时候。我听到这个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挺怪的。就觉得虽然是别人也在开玩笑,我也不会说任何器械 ,然则 就觉得很怪异,觉得似乎是有一种被连带着取笑的感到 ,就有这种感到 。( T -M -5)

可见,农家子弟有关“农村出身  ”的情感体验经由具体事件而得以再现和强化。这一情感结构不仅在冲突性事件中得以涌现  ,它也隐匿于日常生活中,在主动和被动的比较  中涌现 。同时,我们也要存眷 这种情感结构的时空性。尽管经常感触感染 到空气中所弥散的阶层差别 ,但这种感触感染 并不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它也会随着时间而产生 转变 。有农家子弟就曾表示  对自己农村配景 的感触感染 经历了一些变更 : 开始不太自信,后来慢慢地合拍,到面临卒业 和就业时又面临这种问题( 王学举,2007) 。我们在访谈中也发明 ,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邑 对自己的农村出身  有什么敏感的处所 。总体而言,年级越高,对自己的农村出身  避讳  越少,谈家庭、怙恃 时就可以谈得越深入; 学业( 事业) 造诣 越高、越自信,就越愿意谈与农村配景 相关的经历。

以农村出身  为中心的情感结构还具有个别 差别 。在访谈中,有农家子弟表示  曾讳言、畏言自己的农村出身  ,恨不得将自己的农村配景 隐身。但也有人主动提及农村生活的经历,为自己取得的学业造诣 而自豪。

在访谈中,T -F -1 很坦诚地说自己“以前干农活”“力气年夜 ”; 在聊天中也多次提到“怎么别人长得那么漂亮,我那么丑”“我不是白富美”。每次说到自己所面对的困境,最常提到的就是“没办法  ”“什么都可以靠自己解决”。尽管这样说,她也曾自卑到不敢在食堂吃饭,在逛街和交友中感触感染 到和同学的贫富差距。T -M -8 是唯一对城里人表达出强烈鄙夷态度、认同自己农村身份的人。他在访谈中说:“我就觉得城里人特别low,课上小组讨论什么的我都邑 说我是农村来的”。在自传中,Z -M -21 也写下了相似的字句。不过  他的自傲中也沉潜着自卑,隐藏着一种深深的介意,一种出人头地的雄心。

我经常 对城里的孩子持一种鄙夷的态度。他们不如我自立,他们的生存能力不如我,他们不如我聪慧 ,我在和他们相处的进程 中总能找到数不清的优越感。

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情感结构并不稳定,种种矛盾甚至对立  的情感相互环绕纠缠 。这其中既有暗面,也有激昂、阳光的那一面。农村出身  弥散在空气里,凝结成庞杂 的、情境性的且随时空而产生 转变的情感结构。

五、农家子弟的自我超出

农家子弟以农村出身  为中心的情感结构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攀爬教育阶梯的进程 中逐渐产生  的。尽管这一情感结构并非全部由诸如排斥、疏离、苦恼等负面情感体验所组成,但要突破其暗面仍然需要极年夜 勇气。当步入不以造诣  论英雄的年夜 学之门时,几乎每个学生都要经历一段并不容易的适应进程 ,这个进程 对农家子弟来说尤为像是“如鱼离水”( 谢爱磊,2016) 。失去了造诣  卵翼 的农家子弟迫切需要维护自己的自尊,在年夜 学生活的其他领域重新找回自信。要想在年夜 学生活中不只是成为“念书 的料”( 程猛,2017) ,他们就必须  努力融入到新的文化气氛 和生活方法 中去。

余秀兰( 2010) 曾总结了农家子弟应对差距的三种策略: 文化固守、文化自杀以及寻求赔偿 。面对强年夜 的城市优势文化,一些农家子弟选择了封闭  、怯于交流、固守自己的世界。对他们而言,文化固守就是拒绝或抵制城市文化,固守自己的原有文化。文化自杀是指抛弃原有农村文化的优秀内容,比如  农民的朴实、勤劳、节俭。寻求赔偿 则是虽然家庭在经济上处于弱势,但出身  农村却带来了人生体验的积极感到 。农家子弟可以借此获得平和感,减弱相对剥夺  感。

但实际上,这里的论据和结论之间存在着逻辑断裂。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可能并非固守所谓的“农村文化”,也许只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更为自如。对进入精英年夜 学的农家子弟来说,他们的文化世界早已不是由纯粹  的农村文化所组成 ,他们早已产生  出了自己奇特 的文化面向( 程猛,2017) 。他们可能固守自己的圈子,但并非固守客不雅 化的“农村文化”。余秀兰( 2010) 指出,“只有农村文化在年夜 学校园和社会获得 真正认同和尊重,农村籍年夜 学生才不会觉得 自卑,才不会把自己的文化惯习当成阻碍自己融入所谓主流社会的障碍,才会觉得他们原本就是这个社会理所当然的一分子”。当然,从多元文化的视角来思索这个问题并没有错。但这一思路并未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如果结构性和制度性的障碍难以破除,那么文化上的尊重也很难落到实处。

中国城乡的二元政治和经济结构赓续 形塑了农家子弟的社会身份、语言和行为的生产机制,最终修建 了他们以“农村出身  ”为中心的情感结构。农家子弟在年夜 学生活中的疏离和不自在当然同农村文化没有获得 认同和尊重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即便所谓农村文化获得 了认同和尊重,他们却还可能因为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生居心 态的局限而陷入自卑的泥沼。只有在赓续 累积造诣 感的进程 中真正自信起来,他们能力 突破内心的枷锁,赓续 超出 曾经的自己。

在加倍 开放、健全、公平 和民主的社会中,取得高学业造诣 的农家子弟以“农村出身  ”为中心的情感结构将会少一些排斥、苦恼和疏离,随同 着这场以教育为马的阶层旅行所印刻的情感结构也将愈加显现其明朗的那一面。

注释:

这里的精英年夜 学是指原39 所“985 工程”高校、116 所“211 工程”高校以及海外知名年夜 学。

本研究对农家子弟作出如下界定: 上年夜 学前为农村户籍; 怙恃 至少有一方是为农民或农民工; 在成长进程 中明显感触感染 到家  境的限制; 有相对较长时间( 至少是小学阶段) 的农村生活经历。

从2011 年开始,基于对自己学生的好奇以及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康永久教授在开设课程之初就为学生( 本科一年级) 安排 了一项“作业”,要求他们撰写自己的教育自传,而后  整理成包含 46篇教育自传在内的书稿《成长的密码: 90 后年夜 学生教育自传》。该书即将由教育科学出版  社出版  。本研究中的11 篇农家子弟自传皆来自于此。

2016 年12 月,某“985工程”高校一个颇有影响的学生社团曾邀请笔者在寒假返乡调研的培训会上交流访谈技巧。在交流会最后,笔者向年夜 约40 名在场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发放邀请信,前后共有14名同学表示  有兴趣用自传的方法 撰写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了尽可能获得真实和真诚的自传以及增进彼此信任,笔者先梳理了自己的自传并分享给这14 位同学,而他们写不写或者能不克不及 写出来全凭己意。最终共收集到10 篇自传,其中9 篇被纳入本研究的剖析 傍边 ( 有1 篇自传因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叙述很粗略,故没有纳入剖析 ) 。

其中1 篇是被访者曾经撰写过的自传; 另外2 篇是被访者听到笔者有收集自传的盘算 ,主动提出撰写的。

这23 篇自传的文本共计17 万字。编码方法 为: Z + 性别+ 序号。其中男性编码为M,女性编码为F。

感激 课题组成员吕雨欣、杨瑶、杨扬、许金星、史薇、黄慧真、沈子仪、汪子津、李婷婷、王智颖、张耀文。

20 份访谈被转录成文本,共计42 万字。编码方法 为T + 性别+ 序号。其中男性编码为M,女性编码为F。

国度 统计局,2015,《2014 年全国农民工监测查询拜访 申报 》,内部申报 。

也有少数以走班制的模式办学。

⑪ 在中译本《漫长的革命》中,译者将其译为“感到 结构”。

参考文献:

【1】艾小青,2015,《我国农民工的总量变更 及流动特征》,《中国统计》第10 期。

【2】鲍磊,2014,《社会学的列传 取向: 现代 社会学进展的一种维度》,《社会》第5 期。

【3】布迪厄、华康德,1998,《实践与反思: 反思社会学导引  》,李猛、李康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  社。

【4】布尔迪厄,1997,《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布尔迪厄访谈录》,包亚明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社。

【5】曹光四、张启良,2015,《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变更 的新视角》,《调研世界》第5 期。

【6】成伯清,2017,《激情与社会———马克思情感社会学初探》,《社会学研究》第4 期。

【7】程猛,2017,《“念书 的料”及其文化生产———现代 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北京师范年夜 学博士学位论文。

【8】———,2018,《从农家走进精英年夜 学的年轻人: “懂事”及其命运》,《中国青年研究》第5 期。

【9】程猛、康永久,2016,《“物或损之而益”———关于底层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言说》,《清华年夜 学教育研究》第4 期。

【10】杜国丽,2013,《1953 年梁漱溟与毛泽东的历史公案研究》,天津年夜 学硕士学位论文。

【11】韩俊,2009,《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 年: 回顾与展望》,《改革  》第11 期。

【12】康永久,2016,《村 中的“公主”: 城市化进程中的成长陷阱》,内部稿件。

【13】林贤治,2005,《我是农民的儿子》,广州: 花城出版  社。

【14】刘云杉,2015,《年夜 众高等  教育再认识: 农家子弟还能从中获得什么?》,《中国农业年夜 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1 期。

【15】秦惠民、李娜,2014,《农村配景 年夜 学生文化资本的弱势位置 ———年夜 学场域中文化作为资本影响力的视角》,《北京年夜 学教育评论》第4 期。

【16】孙立平,1994,《改革  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第2 期。

【17】王学举,2007,《农村配景 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基于两位农村年夜 学生的个案研究》,《青年研究》第11 期。

【18】威利斯,保罗,2013,《学做工: 工人阶级子弟为何继承父业》,秘舒、凌旻华译,南京: 译林出版  社。

【19】威廉斯,雷蒙德,2013,《漫长的革命》,倪伟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社。

【20】谢爱磊,2016,《精英高校中的农村籍学生———社会流动与生居心 态的转变》,《教育研究》第11 期。

【21】熊和妮,2016,《命运配合 体: 劳动阶层教育胜利 的家庭机制研究》,北京师范年夜 学博士学位论文。

【22】熊易寒,2008,《现代 中国的身份认同与政治社会化———一项基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实证研究》,复旦年夜 学博士

论文。

【23】杨德广,2009,《从农民儿子到年夜 学校长: 我的教育人生》,上海: 上海交通年夜 学出版  社。

【24】余秀兰,2010,《从被动融入到主动整合,农村籍年夜 学生的城市适应》,《高等  教育研究》第8 期。

【25】周其仁,2013,《城乡中国》,北京: 中信出版  社。

Bogardus,E. S. 1933,“A Social Distance Scale. ”Sociology &Social Research 17.

【26】Merton,Robert K. 1988,“Some Thoughts on the Concept of Sociological Autobiography. ”In Matilda White Riley ( ed. )Sociological Lives. London: Sage.

【27】Ryan,Jake et al. 1984,Strangers in Paradise: Academics from the Working Class. Boston: South End Press.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昭通热线网www.ztrxw.cn版权与免责声明:1.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传递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2.如本网所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著作权或版权拥有机构致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妥当。如有侵犯您的名誉权或其他权利,亦请及时通知本网。电话:0870-2156588 邮箱:信箱:569098112@qq.com。本网在审慎确认后,将即刻予以删除。3.本网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私自转载者本网保留追究其版权责任的权利。转载请注明来源昭通热线网www.ztrxw.cn)



上一篇:异性相处,把这些器械 “借”给对方,有没有“越界”一目了然!
下一篇:情感咨询|栗子姐每日情感问答(01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易信易信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昭通热线网商务合作QQ

625134853 QQ群169427445

昭通装修建材网官方微信

扫描二维码,免费发布装修建材信息

昭通人才招聘网官网

发布招聘信息就上昭通人才招聘网 交流群QQ :115912447

展开

手机版|小黑屋|公司简介|  滇ICP备15005425号-1 js??

GMT+8, 2024-11-16 08:36 Powered by 昭通热线网 X3.2

昭通网_昭通热线网ztrxw.cn © 2011-2018 昭通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