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逸久了,也就离死不远了——亲身体验的两次职场死里逃生
一心网:我时常听到身边朋友说,因为上一份工作太忙太累,所以才辞职另谋出路的。但因为上一份工作太闲太舒适,所以忍受不了所以跳出来的,至今为止小心知道的屈指可数。这样看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件事,虽然我们总是挂在嘴上,但却很难真正走心。
好逸恶劳这种心理,其实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生活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所以在商场上,无论是电商还是外卖,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满足了人们想要偷懒的心态,所以才能够迅速得到认同和发展的。
小心记得自己的小时候,家乡有很多国有属性的陶瓷厂。这些陶瓷厂虽然一共有十多家,名字从一厂二厂一直到十几厂,但是本质上却是没有任何区别的。生产的产品差不多,运营的模式也完全一样——工人们只需要日复一日不断生产,国家会派人全部收走,完全不担心这些产品市场是不是需要。
没有市场竞争,没有盈利压力,自然也就没有创新和改变的动力和想法。在体制改革大潮来临之时,这十多家陶瓷厂,几乎是摧枯拉朽般被大量破产、重组、改制。大潮退去的时候,才知道到底谁在裸泳,真到了裁员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工厂里每日无所事事、可有可无的员工是如此之多。
虽然这些事情的记忆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年这么久,但是时至如今,小心依旧印象深刻。尤其是那些下岗工人或不知所措,或两眼茫然,或痛哭流涕的凄凉之状——他们很多人自打毕业就进入了工厂,除了在工厂里对应岗位的技能,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生存和职业技能。
所以从小到大,小心都对“安逸”这个词格外惊醒和排斥。因为安逸注定会走向衰败和灭亡,区别只是时间早晚罢了。而对于某些对外标榜“安逸”的企业甚至城市,小心则更是极为警惕——安逸的公司,势必被淘汰;而安逸的城市,则注定要没落。
而从小心自己的职场经历来说,同样经历过两次和“安逸”有关的企业。但好在,由于足够警醒,所以小心都得以“死里逃生”。首先来说第一家,这是一家设计公司。
公司的老板首先非常年轻,毕业于艺术领域国内数一数二的名校。而由于公司也采取了“夫妻店”的经营模式,所以这里也有必要介绍一下老板娘,虽然不是艺术院校毕业,但同样是985/211级别高校毕业的高材生。年轻、聪明、高学历,这些关键词整合在一起后,结果就是夫妻两人都十分自傲。虽然从没创业管理过公司,但是始终认为肯定能成功。
由于老板本人是艺术专业毕业,所以对于市场工作从未接触过,也不知道该如何开展。更为悲剧的是,公司的人事安排比例,设计人员和市场人员的比例为8:2,而市场人员一个是大学毕业生,一个是酒店大堂经理转行,全都没有市场开拓的经验。
于是,公司就以这样一种十分“诡异”的状态进行着,市场人员一无销售经验,二无行业资源,三又不了解公司产品,所以每天都跟没头苍蝇一样乱撞。而设计人员因为没有订单可做,而老板看着大家每天这么闲又十分难受,于是只好让设计人员每天不断给公司自己设计各种各样的东西,一个LOGO,改了一遍又一遍。
这样的企业氛围,小心当时的感觉是安逸而诡异。安逸的是,虽然公司每天都无所事事,但是公司由于从事艺术行业,逼格很高,每天都沉浸在茶、咖啡、音乐当中无法自拔。而诡异的是,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竟然没有人对公司迟迟没有订单,盈利更是遥遥无期的事情担忧和焦虑。这就像是温水煮青蛙一样,水温越来越高,而青蛙却浑然不觉。
于是小心三思之后,赶紧递交了辞职信。当时公司的人事和我关系很好,对我进行了挽留。并且询问我,是不是已经找到了更好的工作?事实上,当时还真就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只是因为,我已经感到了公司危机四伏,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后在和老板和老板娘寒暄客套了一番后,离开了公司。
据我的这位人事朋友后来跟我说,我走之后几个月,公司就资金链彻底断裂,宣告解散了。坚持到最后的几个同事,工资也被拖欠而拿不回来,自然和老板、老板娘撕破了脸,闹得很不愉快。人事对我说,你走的时候,是最好的时机,如果再晚上一点,恐怕工资也要拿不回来了。
而第二次的时候,同样是一家创业公司,老板在传统行业做了二十年,行业资源和家底方面,要比之前的夫妻店好很多。但是最大的问题则是,老板想进行转型,但是却对互联网并不了解。但为了控制成本,于是就从老公司里抽调出几个员工,又从社会上招募了一些履历五花八门的年轻人,就开始了他的“互联网+”项目。
老实讲,这家公司,可能是小心所见过的,在招聘员工上要求最宽松的一家。某次招聘中,一位公司在职员工,介绍了她的两个同学进来,而这两个员工之前的工作履历,和公司的现营项目毫无关系。所以进入公司后,自然是终日无所事事,混日子上班下班。小心清楚地记得其中一个人在一次工作总结会上发表的“高见”——虽然大家每天不知道我们干了些什么,但其实我们是干了很多事儿的。
老实说,这句话后来被我列入了我的职场十大经典案例。了不起啊,在任何一个行业,任何一家企业,如果任何一个员工,能大言不惭说出如此理直气壮的话来我,我觉得作为管理者,恐怕肺都要气炸了。而当时的状况我也记得很清楚,领导不置可否,这件事就这么不了了之了。
于是,这件事后,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家企业的问题,其实员工的消极怠工只是表象,背后的问题是,从管理者到企业文化价值观,都充斥着不专业和懒散。没有激励制度,也没有淘汰制度,整个公司就像是一群被催眠了的瘾君子,根本没有任何竞争意识和战斗力。依靠这样一支团队去打仗?那结果只会是一盘散沙,一碰即碎。毫无疑问,很快我也从这家公司离职了。
纵观小心职场生涯中这两次“死里逃生”,事后讲起来波澜不惊、风轻云淡。但是是非亲历不知难,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真正自己身处漩涡之中,还能够保持警醒,在风险来临之前做到不贪恋安逸,不迷恋舒适,需要眼光、需要勇气,更需要魄力。
文章来源:今日头条(发布内容请上昭通热线网www.ztrxw.c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