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在线网 发表于 2016-9-14 15:37:20

大学里你听过的最不靠谱的职业建议是什么?

                            对于很多人来说,大学是进入职场前的最后一段校园时光,也是应该开始认真考虑就业问题的人生阶段。你会发现周围不少人用各种方式来时时提醒你这点,比如告诉你,你应该做啥啥啥。但俗话说“听了很多大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威廉玛丽学院(the 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的历史系学生Aine Cain就对各种貌似好心的职业发展建议无力吐槽了。她在学校里兼职担任校园导游和游客闲聊唠嗑时,很多游客说她毕业后会成为一位很棒的历史老师,其中有一位游客甚至坚称:“你必须进入教育行业,因为历史系的学生没有其他路可以走了。”按部就班的职业发展路径固然喜闻乐见,但如今的年轻人知道,要过好自己的人生,不是亦步亦趋地听从别人的意见,而是独立思考和大胆实践。“学历不能给你带来一份工作,但在你想要从事的行业中培养相关经历、发展行业联系却能帮你做到。所以不要被专业决定未来职业的想法束缚了。”Cain说。在大学里你还听过哪些不靠谱的职业建议?要怎么避免不被带入坑,束缚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我们问了问几位正在读大学的学生。一些外校机构到我们学校做职业发展活动,都说你大一就应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比如说你以后要做会计的话,你现在就应该要干嘛干嘛。我那时候就觉得很无语。我不觉得大一的时候就真的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你做的工作甚至都不一定跟你的专业对口,职业发展方向不是说大一就能确定的。我觉得就是要多尝试,既然我们现在学的是工商管理这样的一个万金油专业,那么不妨什么都试试看,市场营销你也试试看,人力资源你也试试看,以后可能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后,大四的最后一份实习会很重要,这个会是决定你以后职业初期的发展方向的。但现在的话,青春是资本嘛,可以都试试看。我觉得最不靠谱的建议是,你大一的时候可以玩,你大一不用实习。我大一那个暑假是没有实习的,现在回头看有那么一点点后悔,特别是我在大二找实习的时候,就觉得之前干的事情没有和工作直接相关的经历,有点纠结。可能因为在港大,有这种紧迫感,香港的环境是压力非常大的,大家非常早开始做实习。但可能只有学商科的学生会这样,我有些学生物学的同学就不会这样。不过现在看来,我觉得大学一开始就功利心那么强其实也不好,尝试过非常多的东西也挺好的,因为经历这些之后反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我大一的暑假,去跳舞、游泳、打网球、去剑桥上暑期课程、在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当志愿者,什么都干了,也非常忙碌。之前有一位老师在我们大一刚入学的时候跟我们说,作为学生大学的时候就要专心学习,等到毕业了就“船到桥头自然直”,你就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了。但我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如果我只管学习,可能我现在都还不知道我毕业后要干嘛。个人经历来说正确的职业观应该是:离开中学校园时大多数人可能还在“迷糊”区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先上大学再说”的状态。我也是这样。当初选择设计,后来选择了产品设计,知道现在从事互联网产品设计,按理来说都是设计,可设计与设计大不相同。我没有想过进入互联网行业,更没有想过抛弃传统产品设计,但是我回头看这些时候,总结出的是:你可以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但至少要先明白自己喜欢什么。我喜欢设计,于是我选择了设计专业;我喜欢工业造型设计,于是我选择了产品设计;我喜欢Lofter,于是我研究Lofter。当你喜欢某种东西的时候,本能上你就开始接触你喜欢的这件事情的所在领域了。我的出发点很简单,我喜欢的东西,我想了解透彻些,所以我一直找机会进入这个团队,进入这个团队后我才变成互联网人,而不是一开始我就想做一个互联网人。我的一些初高中同学觉得只想找能挣钱的工作,这是完全利益驱动、非常目光短浅的建议,而且对自己非常不负责。因为你现在能赚钱也不意味着你未来也能赚钱。行行出状元。如果你不适应工作的新变化,你有可能就是最早被淘汰的。要愿意去走出舒适圈,尝试新的东西。Do whatever you wanna do (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应该是“听了很多大道理,但过不好这一生”里的大道理。我是没有听过这么误人子弟的话。如果这是你的很多理念中的一个,就是你的主要理念是“do whatever you wanna do”,你要知道这个“whatever”是什么。比如说扎克伯格会觉得这个“whatever”就是不想去一家大科技公司,要自己去办Facebook,这我就觉得是这条道理发挥意义的时候。但你不能说我要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去找工作,出去旅游混日子,那就是对自己生活的不负责任。虽然这句话非常意气行事,但其实也不是完全不对,只不过你得用一个非常清晰的规划来佐证这句话的正确性。比如说我父母说,你必须得当一个医生,但是我就是特别想成立自己的创业公司,那我算是一定程度上实现了“do whatever you wanna do”。但是成立创业公司得有一个明确的规划:什么时候建这个公司、什么时候找到可以合作共事的人、什么时候启动天使轮融资,这些东西是具体的规划,背后的知道思想就是我想做什么。如果这两者相辅相成——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那我觉得这句话就没有毛病了。很多人为了突出做自己想做的职业而把大家趋之若鹜的投行、咨询贬得一文不值。这太片面地看问题了,因为这样的工作往往能够帮助人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获得足够多的行业认知和阅历积累,也能够为自己的能力背书,我认为还是值得的。很多职业是需要前期素质的培养和硬技能的积累的。如果一毕业就进入了高要求的行业,比如投资,很多人可能就不具备这种综合能力。而且没有比较过其他职业,没有回头反思这一过程,很多选择就不够踏实。我个人觉得,应该在自己适合喜欢的职业和传统的就业选择中做折中,积累综合素养后,再巩固对自己的认知和对职业的认知,选择喜欢的或者适合的工作。曾经有同学建议我将来进投行,但我对金融不是很感兴趣,我觉得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没有动力,而且本科专业虽然不能框死我的职业道路,但至少给我确定了一个大方向。我要想进入这些运用数字解释问题的地方工作完全不现实,我觉得我更拿手的还是文字。其实早些时候还没觉得有就业压力,觉得只要能把自己喜欢的专业读好就行了。这个暑假看到同学都找到实习了,才真正意识到该思考自己的未来了。过去两个月算是最黑暗的一段时期,思考了各种可能性,但总算是决心进入法律行业,虽然比别人迟了一点,但很开心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了。我发现法律和历史有共通之处。历史是运用一堆史料,通过合理的逻辑,用合理的方式拼凑成一个解释,并说服大家相信你的解释。法律也一样。你手头有一堆法典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案例,能够说服大家关键看你怎么运用这些东西。简单的说,我认为两者都是一种“聪明地运用材料”的学问。我认为在这个行业能够发挥出我的特长,而且一个国家的法律本身也能够看出一个文明发展的轨迹,类似的这些主题都是我很感兴趣的。我认为我会很有动力。很多所谓的“成功模式”都是难以重复的。许多“经验分享”都是无效的。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哪有什么模式、套路可循。如果对自身没有清晰的认识,从未真正静下心来分析环境,那么任何建议都是没用的。在时间合理安排的情况下,建议大学生能够选择一到两家大单位去实习。不仅仅是为了一纸实习鉴定,更要把眼界放开,看看这些老牌或新兴的单位是如何运转的,从而窥见整个行业的优势和问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学里你听过的最不靠谱的职业建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