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
本帖最后由 迷迭香 于 2016-5-23 17:14 编辑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
2016-5-23 昭通热线网 分享
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一、四通八达的交通宜宾,是长江上游水陆交通枢纽,自古就是川滇黔商贸重镇。在清代时期,流行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之说。
宜宾出土的大量汉代陶俑、画像石、石棺、钱币等,反映了两汉时宜宾处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汇点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时,宜宾已具 “三省通衢”的雏形。明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后,石门道的作用愈来愈明显。清中叶后,贵州毕节至宜宾的石板驿道连通,商业更加繁荣,宜宾城南设“铜关”,城北设“盐关”,管理税收、水运,宜宾至成都的水陆两路也商旅不断,当年的宜宾商贾云集,三江之上舟楫如林。故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之说。宜宾沿江一带的栈房街、走马街的商贸空前繁荣。清朝康、雍、乾时期,宜宾仍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川南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交通的便捷,是宜宾商贾如流的主要原因。据《史记》记载,秦统六国后,令蜀守李冰“略通僰道”,接着又派大将常頞率军5万开凿“五尺道”,联通中原,路过僰道,南接云贵、百越。五尺道北起宜宾,一分为二:一条经柏溪、安边、横江、张窝、黄格、捧印、盐津、昭通,直趋昆明、大理、曲靖,再经腾冲,与印度、缅甸相接,连通波斯,成为古代的“南丝绸之路”——“蜀身毒道”。另一条,则由南广、兴文进入贵州,经威宁、毕节,抵达北盘江流域,南下广东福建。加之,后来又由汉武帝派唐蒙不断整修,不断完善,筑通僰道,建成“南夷道”,故宜宾成了南下出海的通道,是绵延万里的南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是兵家必争的咽喉之地,是商家趋之若鹜的津梁。对此,元代时,《马可波罗东方游记篇》曾有关于宜宾商贸发达的记载。高县石门关的题刻“勒愧燕然”也是可印证。二、物资集散的重镇明朝中叶以后,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石门道发挥的作用愈来愈明显。清中叶后,贵州毕节至宜宾的石板驿道连通,商业更加繁荣,宜宾城南设铜关,城北设盐关管理税收、水运,宜宾至成都的水陆两路也商旅不断,宜宾沿江一带栈房街、走马街商贸空前繁荣。正可谓“大江水拍马帮来,蜀地滇边古道开”。清朝康雍乾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宜宾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西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云南省大量的土特产品和铜矿通过航运和马帮运至宜宾,宜宾的丝绸、棉麻、药材、盐、酒等经“南丝绸之路”贩运至云南。宜宾成为川南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在今宜宾城金沙江边的铜关、走马街、栈房街,商贾云集,商肆林立。宜宾商贸繁荣的另一见证是,城内先后建起了标志省内外各路商旅的会馆。现今保存最完好的是位于滨江路金沙江广场的“滇南馆”,仍可见当日繁华。会馆皆为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广东、福建、浙江、云南、贵州的“移民填川”的同籍人出资修建。清康熙年间宜宾已出现会馆,最早修建在合江门外、武庙街的湖广会馆、江西会馆(名叫“禹王宫”)起于康熙乙丑年(公元1685年)。云南人在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建成了“滇南馆”。到光绪末年,有建有“八省会馆”、“叙府会馆”、陕西会馆(旧址在武庙街,因供奉关羽,亦称为“关帝庙”、“武圣宫”或“武庙”)、四川会馆、浙江会馆、贵州会馆、广东会馆(因奉祀“南华六祖”慧能,亦称“南华宫”)等。到民国时期,宜宾的各种会馆多达19个。会馆成了同籍人、同乡人聚会、祭神、练武、休闲、看戏、喝茶、听评书、唱玩友、红白喜事、民事调解等宗教、商务、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今,声名远播的南广镇,至今犹在的滇南馆,以及出土的诸多汉代石棺、陶俑等,更让人追寻宜宾作为“三省通衢”的历史。可以肯定地说,而今宜宾经济的繁荣,是它昔日辉煌的当代延续。来源:宜宾文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