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5-11-4 09:27:03

品读昭通古城

      
      我出生在昭通,对昭通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而又特殊的感情。昭通前些年城市建设不说在全国,就和云南同等城市甚至是县级城市相比都非常落后,但近几年来由于对民生、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视,昭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昭通古城也沐浴着改造的春风迎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蜀王本记》和《华阳国志》记载中,古代“望帝”就是“春秋”末期的昭通人,他从昭通坝子出发,率领部落沿着“五尺道”披荆斩棘,走向成都平原“教人务农”,把农耕文明传到蜀国。另有记载,嘉靖年间,昭通就有过一座天梯古城,但因战乱成了废墟,所以要理解昭通,就要理解昭通这块神奇的土地。
  沿历史的长河追溯而上,数万年前的昭通就已经有了早期智人“昭通人”。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曾在此设立“朱提县”,并将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古滇文化,接纳和融为一体形成了昭通特有的“朱提”文化。
  昭通古城的建筑尤为凸显“朱提”文化特色,它们吸纳了官式建筑、庙式建筑、民居建筑等方面的精华,融入了当地民居建筑风格和生活居住文化习惯,逐渐形成了以清代建筑为主体又包括民国中西合璧建筑形式的单元建筑风格,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今天,昭通古城在悄然中发生着巨变,如今的昭通古城,牌坊新立,透出古味;石板新铺,古风犹存;古色钟楼,庄严肃静,灯笼悬挂,透出繁华,人们成群地聚在辕门口、云兴街一带,跳健身操、交谊舞、打陀螺。
  据记载,昭通古城原有四道门,东边是“抚镇门”,因为对着东部的镇雄有安抚和扶持镇雄之意。南边是“敉宁门”,因为对着威宁,也有朝廷神威,以安宁征服之意。西边是“济川门”,因为昭通的物资较为丰富,西面是四川,有周济四川之意,俗有“拉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四川”之说。北边是“趣马门”,在古汉语中“趣”与“去”相通,而且“趣”可以读成“促”,是放军马的意思。由于北可以到达四川雷波的“马湖”,有去马湖之意。昭通古城内有大小街道几十条。史料中有昭通古城“围城九里三,穿城三里三”的描述。
  昭通古城的中心在辕门口,是全城的制高点,也是昭通古城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汇中心。“历史的记忆”大型纪实石刻雕塑如今威严地矗立在辕门口广场。雕塑正面刻着“共赴国难”四个烫金大字,三面刻着昭通十一个县区参加中国国民革命军六十军赴台儿庄战役昭通籍的阵亡将士名单,共一千二百多人,雕塑向人们诉说着昭通的峥嵘岁月,让人肃然起敬。
  在“历史的记忆”雕像后面,新建的钟楼气势恢宏,钟楼一般不对外开放,它在建筑上很有讲究,北面的门头上写着“乾安”,“乾”即是天,南面门头上刻着“坤宁”“坤”即是地,加起来是表示祝愿天地安宁,表达了昭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和对国泰民安的祈祷,里面摆有昭通古城的全景模型和历史图片,浏览这些图片和模型能让这座古城从人们的记忆深处慢慢苏醒。
  在古城的记忆里,许多年前一个澳大利亚博士带着他的美国朋友,带着观光客的眼光来看这座当时处在西南地区有“小昆明”之称的闹市。拍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照片。他们镜头下的昭通城建于清雍正九年,涵盖民国之气的建筑特色,包容了本土民居的建筑风格,以西街、陡街、云兴街、文渊街、北正街、大局街、启文街等为主的36条街,20多座桥梁形成了“五花八门”的“毡建街、碳市街、毛货街、杀猪巷等。彰显着人们的行业观和集市理念。
  漫步在昭通古城的老街,映入眼帘的是筒瓦覆盖的屋顶,雕梁画栋的屋檐,精美的百寿窗檐,气度不凡的照壁,双重式飞檐,斗拱的戏台,这座城池就是手工打造的艺术精品。昭通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历来是通往中原乃至东南亚的咽喉要道,是著名南丝绸之路的要冲。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历史上曾经出了中国的巨富李耀廷,著名将领龙云,卢汉,陇耀、陇体要、安恩溥,罗炳辉等名人。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昭通古城,复原了昭通原来的场景,茶馆、学堂、客栈、铜匠街,酱菜铺,铁匠街等接踵出现,毛货街、蚕豆街、挑水巷,毡建街等浸透了人间烟火的街巷,传递着昭通人对生活的热爱。古城街道由条石铺成,房屋是典型的民居,两旁是热闹的民房,人们都称它是“昆明的南屏街”。因为昭通原来有着“大富人家没有墨宝不为富,富贵人家没有对联不为雅”的传统习俗;所以,文昌街,聚贤街、德育街,启文街等街区,深藏着许多文武之道,出过不少的文人雅士、武将能人,至今还有多处楼宇,文庙、武庙、碑记作保护性修缮后流芳百世。
  值得一提的还有坐落在辕门口附近的姜亮夫故居,姜亮夫先生1902年出生于此,1921年沿着昭通“五尺道”到成都求学,随后考入清华大学,在他学术与教学园地里耕耘的70多个春秋里,留下30多部学术论著,数百篇学术论文,被尊为“国学大师”。他的故居是典型的四合院庭,始建于清代晚期,土木搭梁式结构,现在已经受到文化部门保护,成为了彰显昭通厚重文化的一个景点。
  每个人的内心都深藏着一种记忆,这种记忆就是一种无法割舍的传承,对于昭通人而言,这种传承就是古城,也就是昭通的根。一首“情在昭通,爱在昭通,恋在昭通”的歌曲,道出了昭通人对古城不可分割的情感和眷恋。
  从清代算起,昭通古城在风雨飘摇中历经了280年的侵蚀,让她已经承载不了城市发展的今天,如今,仿佛枯木逢春般,昭通古城在还原原有场景,保护古建筑,挖掘特色文化的主导思想下,得到了全新的改造。品读昭通古城,让人不仅体味到一种文化的延续,也体味到这座古城独特的文化蕴藏和不可复制和替代的文化价值。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杨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品读昭通古城